文化集市助推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2016年1月25日

  甘肃历史悠久、地域独特、文化多元。这里既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多种文化交汇融合发展,塑造了甘肃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多元共存的文化品格,更形成了庆阳香包、天水雕漆、定西剪纸、环县皮影、平凉掐丝画、定西麦秆画、临夏砖雕、卓尼洮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为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产业优势,我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牵引,以“文化集市”工程为有效抓手,充分开发利用覆盖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和遍布全省县乡新华书店发行网点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文化集市,用现代经营理念、营销手段、资本运作方式和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运营模式,推动建立集民间手工艺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商贸物流、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体系,使特色文化产品与市场充分接轨,让更多农民群众从中增收致富。

  成效显著亮点频呈

  文化集市留住了保护传承非遗的“命根子”。在文化集市建设中,一大批内容丰富、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挖掘、保护和传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了文化集市中的“技术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甘肃创造性地用发展产业的方式把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永续留存了下来,使许多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在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

  文化集市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钱袋子”。文化集市建设实施以来,已经让许许多多拥有“民间绝活”的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以省内各地新华书店为依托,在14个市州成立了文化集市分公司。2015年,全省新建成“文化集市”生产基地60家,带动农户29586户,实现相关产值3.59亿元;建成“文化集市”固定经营点42家,带动农户15969户,实现产业销售额2.9亿元,初步形成全省文化集市生产经营体系。

  文化集市成为农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金点子”。规范商品包装设计,做到统一包装,统一商标,建立统一的标识体系,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注册“文化集市”商标,涵盖“文化集市·艺”、“文化集市·味”等产品系列,逐步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体系,进一步提升文化集市品牌价值,形成了文化集市的品牌体系。

  文化集市成为互联网+传统手工业创新的“好例子”。在大数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集市注重打造线上营销平台。在“淘宝网”电子商务平台开设专区,建成文化集市店,将民俗民间文化产品集中打包网上销售,发挥在线直销、网上展会、品牌推介、撮合交易等功能,努力把网络店和体验店办成甘肃民间民俗文化产品宣传推介、展示展销、招商引资的窗口,线下线上紧密结合,使传统农村手工艺品通过互联网平台走向世界。

  构建三张网贯通全链条

  文化集市工程以构建生产、流通、营销三张网,贯通全产业链为重点。

  建设生产网,全面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农户+协会+基地+公司+互联网”的生产加工体系和“总公司+分公司+文化集市+基地的文化集市运营体系。对适合个人在家自由生产的工艺品,引导农民进行家庭生产,对有条件的加工户,鼓励开办工厂、加工店进行专业化生产,扶持现有生产户、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形成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村手工艺产品专业村。

  建设流通网,实现公共资源产业化再利用。以全省16860个农家书屋和覆盖86个县区的新华书店网络为基础,构建一张文化集市商贸物流网。充分发挥现有加工店铺和工艺品销售公司的客源优势,构建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文化集市产品流通网络。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有效对接,使政府“送文化下乡”的同时实现农民“送文化产品进城”,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接的倍增效应。同时,省新华书店集团根据需要,建立了产品集中采购和覆盖省、市、县、乡的统一配送体系,进一步扩展了文化集市的服务功能。

  建设营销网,让带着泥土芳香的手工艺品点缀城市生活。一方面,集中打造实体销售网络,建立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民间民俗工艺品销售网络。另一方面,搭建集中展销平台,抓住重大节庆会展时机,组织甘肃民间民俗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人参展,大力推介甘肃民间民俗工艺产品,以节会促招商、以节会促发展。

  探索特色文化产业新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构建具有鲜明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按照“一市一重点门类、一县一专攻方向、一乡一特色品牌、一村一主打产品”的要求,分门别类地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建立特色文化品牌认证和发布机制,加强宣传推广,完善传统工艺、技艺的认定保护机制,鼓励特色文化企业申报原产地标记,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力度。

  创意引领,跨界融合。加强创意设计,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加快农村文化产品与创意设计包装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文化集市发展空间。加大文化集市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研发一系列档次高、有品位的民间工艺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开发一批集民间民俗工艺生产、加工、体验、销售为一体的旅游村落,实现民间民俗工艺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加大与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设计师的战略合作,建立农村手工艺品研发设计基地,负责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市场分析,打造不同档次和类别的产品体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职能,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市场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甘肃省委宣传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国有文化企业飞天传媒集团作为项目运营主体,政府在顶层设计、政策、资金上扶一把、送一程,充分放手让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文化集市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借鉴14个市州的成功经验,2016年将依托全省新华书店县乡(镇)发行网点和农家书屋逐步设立文化集市专柜,并邀请当地民间民俗手工艺人进驻经营。通过建立文化产品一体化的购销网络、完善产业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延伸产业链、转变民间民俗工艺品发展方式,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农村民间民俗文化产业。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佚名)

泰和集团(www.blessedhandshome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