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疆非遗文化产业多措并举推进精准扶贫

2016年6月27日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运作对保护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培育规范的文化消费市场、构建功能互补的产业空间、打造特色鲜明的地域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当然,并非所有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都能走产业化道路,只有那些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且可以被商品化的文化遗产,才有产业化运作的可能。如传统技艺制作、传统歌舞表演等,由于承载了诸多利益群体的期待,其悠久的历史价值迎合了消费者怀旧体验的消费动机,在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包装下,其过去积淀的遗产与现代制作加工的完美统一,使非遗产品呈现出多重的商业价值。

  众所周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让民众认

  识这些具有巨大开发能量的文化遗产,

  用传统智慧解决生计问题、生态问题、经济问题,提高民众的生存质量、幸福指数、民族自信,显然,新疆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对于民生工程的建设实施,以及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都有着巨大的助推作用。因为,新疆非遗文化产业多以手工作坊式、家庭式的生产为主,其置业的低门槛、小风险可促使民众积极参与,民众作为文化资源的持有者,一旦能够以此获得创收,势必会激发起创业动力。此时若有及时的产品推广宣传与政策引导,一个个小微企业便会迅速诞生。比如,新疆大学王敏教授主持的“花毡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实例,班上的学员们纷纷表示,将用自己的所学去创业、授徒、设计创意产品。你看,几片毛毡与几种彩线在一根绣针的灵巧游走下,新疆特有的维吾尔族巴旦木纹、哈萨克族羊角纹、蒙古族的团花卷草纹等,便会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一幅幅毡绣纹饰中的符号价值,无疑增加了非遗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产品艺术气息的浓厚又可使消费体验变得轻松有趣,从而强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在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作为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毡绣,如果产业化开发的具体措施得当,那么一片包涵着新疆厚重历史的小小毡绣就会创造出巨大的商机。在手工织绣的过程中,各民族的生产者由于将祖辈们传承的审美理念、本民族的审美判断、自己的喜好偏爱都负载在绣品上,因而成品的商品价值便不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其必然远远高于成本费用。既然非遗产品的大幅增值来自于被交换的体验与情感,那么非遗技艺的拥有者便会更加热情地投身到文化传承与再创造的活动中,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样,用小投入获得大产出,既可做到因户施策的精确帮扶,又可达到扶困创收的精准脱贫,因而,以非遗产业推动精准扶贫的计划便可稳步实施。

  新疆非遗文化产业的开发一定要走民族品牌之路,应当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化产品开发为主导,建立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力,创生小微企业的文化竞争力。同时,对那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的非遗事项进行深度开挖,以独具特色的遗产符号打造地方品牌,以传统工艺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多种媒体宣传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这样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定会为新疆非遗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来源(新疆天山网-新疆日报) 作者(佚名)

泰和集团(www.blessedhandshomeca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