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带盈盈隔座香,新裁谜语费商量。海棠饼好侬亲裹,寄与耶知侬断肠。”这首诗写的就是苏州海棠糕。作为苏式小吃的代表梅花糕、海棠糕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近日,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姑苏传统小吃“陈老大”梅花糕、海棠糕正积极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而这背后的传承与发扬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陈巧文。
55年的坚持为了“正宗”二字
陈巧文出身在“糕帮”世家,是陈家海棠糕梅花糕第五代传承人。陈巧文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建国初期,他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分别在苏杭两地摆摊做“梅花”、“海棠”两糕,父母则流动于苏沪两地。13岁那年,因家中拮据,读完小学的陈巧文只能辍学跟着父母做糕。聪明好学的他,没几年功夫就将祖传的糖果、糕点等多种小吃制作出来,特别是海棠糕梅花糕的配料烘烤技艺更是与父辈不分上下。
19岁那年在征得家人同意下,他自立门户,独挡一面,开始了属于自己事业的新生活。这一干就是55年,“梅花糕、海棠糕是我辈老祖宗留下来的民间技艺,不能在我这一代失传和衰落。虽然这一行很辛苦,起早贪黑,手握15公斤的大模具,但为了‘正宗’的评价,再辛苦也值得。”陈巧文说。据介绍,陈巧文的制作工具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全套家什都是铜器所制,有一定的年代,都快成古董了。
目前,陈巧文在南浩街和观前街大成坊都有自己的摊点。“九游平台,(中国)官方网站这行一直是露天经营,不仅是为了节约成本,更是为了保持那原有的‘味道’。”陈巧文说。除此之外,现在苏州凡有民间集会,组织者都会请他到现场做,摊位前必是络绎不绝。
破例收徒为了传承这门手艺
2007年6月20日,陈巧文打破老祖宗制定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规”,收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江建华。“毕竟现在已经上了岁数了,每天要敲着那三十斤重的模具早出晚归,感觉有点力不从心。”陈巧文说,“本想让自己的女儿接班,但女儿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做这一行。为了不让这炉火在我手里熄灭,我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据悉,在拜师学艺前,江建华是名下岗工人,为了生计在山塘街卖碟片。因为学习这门手艺既要脑子灵活又要吃得起苦,为了能真正将手艺传承下去,陈巧文也对江建华进行了长期考核。最终,学艺近6年的江建华正式“满师”,成为陈氏家族第六代“海棠糕、梅花糕”传人,为苏州梅花糕、海棠糕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收江建华为徒是感觉她能吃得起苦,能够将我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陈巧文说。
2016年6月16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陈氏海棠糕、梅花糕,陈巧文又收了第二个徒弟。如今,在家人和徒弟的帮助下,这一传统技艺已成功传承了下来。
竭力申遗为了将苏式小吃发扬光大
“材料我已经全部准备好了,明天就给你们送过去。”当九游平台,(中国)官方网站走近陈巧文在南浩街的摊点时,他正在打电话。据他介绍,苏州市正准备将他的陈氏梅花糕、海棠糕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他准备些材料。梅花糕、海棠糕首次申请省非遗,他显得有些激动。
据悉,早在2004年生意越做越好的时候,陈巧文率先以“陈老大海棠糕”、“陈老大梅花糕”注册申请商标,得到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受理,由此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拥有注册商标专利的艺人。2010年6月,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苏州市财政局向他颁发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玄妙观小吃制作技艺(梅花糕、海棠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在陈巧文看来,能作为非遗传承人是对他的肯定,“苏式小吃有狠多,梅花糕、海棠糕只是其中之一,现在许多传统手艺都濒临人亡灭绝,九游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必需得共同努力,改变这样的困境。”陈巧文说。
在得知能有机会申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陈巧文就一直为这事忙碌着。虽然自己文化知识不高,但他亲自口述,特意聘请专业人士撰写申遗的相关材料。因为他觉得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梅花糕、海棠糕的发扬,更是对九游平台,(中国)官方网站苏式传统小吃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