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投入。在不断增加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转变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应在土地供应,建设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文化共享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
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应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和广度及其深度。随着文化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小而全”的文化小生产格局被打破,专业性强,比较优势明显的中小文化企业会越来越多。
市场体系。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壁垒,城乡分割,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尤其应把文化传播渠道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全国互联互通的文化传播“高速公路”。文化企业有形资产较少,但拥有创意、品牌等无形资产。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培育文化市场中介机构,推动文化产权交易,版权交易,对于建设和完善文化要素市场意义重大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市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特别是“民办非企业”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专、精、特”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支撑。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的整合。围绕“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信息、金融、制造、建筑等资源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即可以丰富文化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感染力,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又可以常给人民全新的消费体验增强文化消费力。应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文化的新业态,新载体,创造新的文化消费终端,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