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实现惊艳重生
“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哥窑多断纹,号曰百圾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因生产黑胎青瓷而留名于世。然而,让人扼腕的是,在近200年时间内,人们已无缘亲眼见到这种绝美的黑胎哥窑开片青瓷。
“最近的10到20年,中国的餐桌上重新看到了青瓷的身影,在这个青瓷复兴的时代,九游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就想能不能借助科技手段,把青瓷的复兴更推进一些?”邱春林回忆道,通过研究南宋残片,人们发现青瓷中有一个种类格外特殊,“这种黑胎哥窑青瓷就像夹心饼干一样,它的胎特别薄,内外两侧的釉质却极厚。在薄薄的黑胎上发出的青色格外温润,达到了中国文化一种审美的极致体验。”
然而,这种惊世艳俗的美却极难得到。黑胎上发出青色不是那么容易,如果铁元素过高,釉色容易发黑。“南宋之后,哥窑就停烧了,因为战乱等各种因素,掌握这个技术的老艺人没有实现很好的传承。后来历朝历代虽然都有复烧,但是均未成功。现在人们只有凭借南宋的瓷器残片,才知道黑胎哥窑有多美。”邱春林说。
2013年,文化部正式将“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复烧工艺研究”列为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之一,获得了多家科研单位的响应,最后确定由龙泉市正聪青瓷研究所来承担。
利用现代先进工艺设备,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提出了一套系统有效的青瓷科研方法与实验方法。他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技术,对其胎、釉进行化学组成分析,还原并改良了与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外观特征相近的坯料配方。南宋黑胎哥窑开片青瓷薄胎厚釉,釉比胎厚,因此施釉工艺尤为关键,毛正聪采用多次施釉法,包括浸釉与喷釉两部分,运用梭式窑缓慢烧制出釉色,将铁胎黑色质地全面覆盖,最终烧出了釉面温润类玉、细腻雅致的青瓷。
“我记得项目验收的那天,复烧出来的黑胎哥窑青瓷放在桌面上,十分惊艳,让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不同于西方人对玻璃质感的追求,这种瓷器散发着中国人所追求的温润如玉、内敛含蓄之美。”被美好震惊的表情再次浮现在邱春林的脸上。
哥窑复烧,让人看到科技手段正是唤醒沉睡文化遗产的灵丹妙药,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也许将重获生机。而上文所提到的织锦则是文化遗产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活”,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织锦的面貌,让她走出了博物馆,走进了市场,走进了千家万户。
“运用现代数码仿真彩色丝织技术,让现在织锦的颜色丰富多变,这是传统工艺难以望其项背的。现在织锦的创造达到了高度自由化,很多意想不到的图案都可以生产出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司长李蔚说,运用这种技术能够把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用织锦的方式做出来,甚至可以完整地织出人物肖像,表现力非常丰富。在成衣制作中,现在织锦还可以为客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制,为每一件旗袍定制专属的布料。